沈陽中達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
聯系人:穆國禹
電話:13940509290
郵箱:muguoyu@zhongdabuild.com
地址:沈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冶金五街7號
郵編:110178
遼寧中達晟邦實業有限公司
聯系人:劉暢
電話:13889862778
郵箱:liuchang@zhongdabuild.com
地址:中國(遼寧)自由貿易實驗區沈陽區全運路109號
郵編:110209
電話:0086-24-89355770 89355771 89355773
網址 :www.extra-stars.com
對我國橋梁技術發展戰略的思考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公路橋梁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公路橋梁總數已達75.71萬座,4257.89萬延米。目前,僅黃河上已建和在建的大橋已達228座,長江上達到162座。我國建成的懸索橋、斜拉橋、拱橋和梁橋這四類橋梁的跨徑均已居世界同類橋梁跨徑的前列。鋼架構加工從發展歷程看,我國公路橋梁建設經歷了從平原區向山嶺重丘區、從一般江河湖泊到大江大河再向海灣及聯島工程建設的發展歷程;橋梁結構從常規的以梁橋和拱橋為主,向大跨徑斜拉橋、懸索橋、高墩、不對稱結構、彎橋發展,再向離岸深海長聯橋大型上下部預制結構、大型復合基礎以及超大跨徑結構發展??傮w上,我國公路橋梁建設走過了一條自力更生、以我為主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到注重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的技術發展道路,已逐步實現從Z基本的注重強度、剛度、穩定性的設計方法向注重全壽命周期成本及環保、景觀、品質、耐久的現代設計理念轉變。這些成果來之不易,它得益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極大提升和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運輸特別是橋梁建設不斷提出新需求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建設技術成果帶來的新探索與實踐;更凝聚了我國橋梁建設者攻堅克難、勇攀高峰、不懈追求高品質橋梁建設成果的智慧和心血。
當前我國橋梁建設發展與橋梁強國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盡管我國在橋梁建設核心技術、橋型與結構體系、材料性能和裝備水平、橋梁監測與評估技術、標準規范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獲得了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橋梁強國相比,還存在以下主要技術差距:
(一)在大跨徑橋梁設計方面:技術儲備不夠,如主跨3000米級懸索橋及1500米級斜拉橋等結構體系與關鍵結構問題有待解決;高性能材料方面的研究與應用滯后;與超大跨徑相匹配的支座、伸縮和阻尼等裝置、設備研究開發不足,與國外先進產品有差距。
(二)在設計規范和設計理論方面:結構全壽命周期設計理論、混凝土耐久性設計方法及鋼結構疲勞荷載驗算等基礎性研究不夠,技術儲備不足;對傳統材料的組合結構研究、新型材料組合結構的探索和積累有明顯差距;主要設計規范中原始創新內容與建設規模不相匹配。
(三)在橋梁施工方面:深?;A、抗震基礎和裝配式基礎工廠預制化、整體化、大型化,以及現場施工大型、先進機械成套裝備水平還有差距;鋼構件下料、焊接、機加工等各工序的精度控制系統,混凝土構件模板以及相應的控制系統精度還不夠高;中小跨徑橋梁結構體系也需要改進。
(四)在舊橋檢測、評估和維修加固方面:檢測設備的自主創新、評估理論的基礎性研究、加固機具的標準化和專業化,以及應急搶修裝備的輕型化、小型化、系列化等方面差距明顯。
(五)在橋梁養護管理方面:對大型橋梁、非常規結構橋梁的監管養護經驗不足,專業機構和從業技術人員相對較少,技術手段和水平亦相對滯后。
文章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鋼架構加工